知道這本書,是因為柯震東吸毒事件後,有記者去問他後來作些什麼,他說在看這本書。瞄到標題時其實是有點反感,想說作錯事的藝人,還要想辦法看這種書,讓自己去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好該自己活下去,想到就覺得噁心死了。
後來忘了什麼事,在FB上有人提到這本書,學妹說很值得一看,於是我去圖書館預約。沒想到預約人數高達四五百人,我想反正沒關係,沒有迫切想看,就慢慢排隊吧(說到這,就要提一下圖書館推出的熱門書籍措施:借閱人數很多的書,借期自動由一個月改成兩週,以增加書的流通速度。這的確是個有用的點子,不然等到忘記了,書都還沒來,而且也長時間佔用了一個預約名額。)我到FB上回覆還要等很久,沒想到她妹妹還是誰跳出來說這是值得用錢買的書。
我還是沒買,就慢慢等。
從來沒聽過阿德勒這個人,倒是聽過榮格以及佛洛依德。阿德勒能和另外兩位並列三大心理學家,想來也是不簡單。他還寫了《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這名字聽起來就佷厲害,我沒看過,姐姐有看過,不過聽她提起時,好像也沒什麼特別之處,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反而是我借的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人所寫,旨在闡述阿德勒的學說,透過對話的方式,我覺得讀起來還蠻新鮮的,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事情,感覺收穫蠻大的。
最後我自己去買了一本回來,打算再仔細翻閱。
我想他最重要的想法是結果論,就是事情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持續這個樣子,一定是有他的功用在。書裡一個例子說明以前的心理學使不上力的例子:好比感冒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你:你會感冒是因為你衣服穿得少,淋雨又不立刻擦乾,所以會感冒。這樣說當然沒錯,因為有前面的那些事情,所以產生感冒這個結果,這一切都對,重點是然後呢?如果醫生幫你說明了這個原因,然後就好像完成了他的工作,叫你回家,這樣OK嗎?當然不OK,可是現在的心理學,不就有些這樣的味道嗎?以前參加過家族序列之類的活動,看起來很有趣,了解原來每個家庭產生變化的原因可能跟出生別,父母態度之類的有關。當時其實就有這種疑問:然後呢?心理學家似乎認為告訴你原因就是解開了一切謎團,所有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其實不是吧,多數時候,我們得到的訊息是:因為那樣,所以現在這樣。似乎有那樣的因就比然有這樣的結果。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即便在逆境中,也有人活得好,在順境中的人反而感受不到什麼正面的力量。所以重點在人心,在看事情的方式態度。阿德勒就是教我們用不同的眼光去看現有發生的一切,讓我們了解改變是有可能的,而給人類帶來生活的希望。
相當不錯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