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creen Shot 2021-02-24 at 3.23.19 PM.png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看看以心智圖方式來記錄

不教養的勇氣.png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為是理財書,結果不是,不過概念大概一致:把錢投資在會替你帶來財富的東西,又或者,買資產而不是買負債。

然後他這裡所說的投資,是投資自己,投資自己的興趣、投資於發展自己的技能、技能發展後,提高自己的價值,進一步由此創造財富。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不過什麼是自己的興趣呢?他說的不是逛街、買東西、看電影這一類的興趣,比較像是有興趣的工作,一種你能為他廢寢忘食也無所謂的工作,他列了很多方法可以辨視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不過我越看越灰心,所以就算了吧。

不過有個東西很有趣,我一直自以為是物質慾望很低的人,結果這個作者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物質慾望很低的人,請先想像一下你中了樂透頭獎的情形再來回答這一題。完全來個當頭棒喝!原來我的物質慾望是考量過現況所調整出來的表現,頂多能說是較有計劃的根據賺了多少來決定可以花多少,根本不是真的物質慾望很低。想像如果我有一堆錢,不管什麼遊戲都可以買了再說、Tomica 小汽車也可以一次補齊還買複數來收藏,哈哈,真的稱不上物質慾望低啊。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就聽過東野圭吾,之前看過的是《解憂雜貨店》,這本《人魚沈睡的夜晚》則是同事介紹的。

這書名讓人完全無法聯想到他要講的沈重的話題-腦死。他提的,主要不是腦死的人(當然,腦死的人不可能把他的想法告訴任何人,又或者說,腦死的,就是死人,就是空,就是無,就什麼都沒有了,怎麼還有想法或感覺呢?又或者,其實是有的,但他已失去和外界溝通的管道,失去控制身體的能力)。他著重於仍活著的家屬,畢竟,我們能觀察到的,就是這些人。

他淡淡的描寫腦死家屬的心理,描寫家屬為病人(?)作的一切:見到一點龧光就拼命要抓住的心情、父母親為女兒無悔的付出。隨著時間的演進,讓人佩服那個母親的毅力,但在某個瞬間,卻又𨘋露出母親心態的變化,慢慢地,慢慢地,引領到一個近似扭曲的路,讓人不禁懷疑:這樣的處理真的是一個對的決定嗎? 一直到弟弟的崩潰,帶出親友變成不得不在母親面前「演戲」,配合演出「病人一直在進步」的戲。當讀到用儀器讓女兒的臉龐作出微笑的動作時,彷彿看見了一個讓人很噁心想吐的畫面,一直到父親去問醫生:躺在那裡的,是我的女兒還是屍體? 才讓人一起跳出這個假裝的情境。

不過讓我覺得作者厲害的地方是:他沒有用批判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他不會像我這種讀者一樣簡單的批判:這個媽媽瘋了、變態了。他很寬容的論述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所以他沒有安排母親死亡或者所謂的大徹大悟。他選的作法是讓母親了解到,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望,但他不應該逼迫別人有跟他一樣的想望。因為是她女兒,所以她寧願用盡所有方法去治療她,但是對別人而言,她女兒就是一具靠著機器活著的屍體,她無需強迫別人與她有同樣的想法,只要好好皂作她作為應該作的事就好。

最後,作者還是想辦法讓女兒和媽媽有個好好的道別(怕被罵?) 只是說實在的,越多這樣的故事,只是給人越多抱持希望的夢想吧,也許反而跟他想傳達的效果剛好相反?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看吉本芭娜娜都很有感覺,怪的是,又說不出是什麼感覺。總會想起好像是《未央歌》還是哪本書裡寫的:你總不能把人家的糖水喝完了,再來討當初的那塊糖吧,看吉本芭娜娜的書,就會冒出這句話來。因為心裡暖晍的,好像被撫平治療過了一樣,但又說不出是什麼,接收了一些東西,卻又無法言喻,很想問作者:你到底說了些什麼? 不就是回頭來討糖了嗎?

所以,寫不出任何東西。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家人在前一個聖誕節之後,失去了男主人,陷在哀傷裡的這個家,眼看就要崩壞了。面對失去親人後的第一個聖誕節,內心真是糾結萬分,究竟是要和往常一樣過節呢(只是誰有那個心情愉快的過節呢?) 還是就靜靜地讓時間過去?

就在聖誕節的前12天開始,這家人突然收到了一個禮物,就如同外國的聖誕歌曲 "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在接下來的每一天裡都收到一個禮物,他們的心情也因此產生了變化,由抗拒、好奇、變成期待,在這樣的過程中,也慢慢治療了各自內心的傷痛,走回正常的生活。

令人驚奇的是,這居然不是一個編出來的美好故事,而是真的有這樣的人,在為失去親人的家庭送禮物。他們深深了解到,並不是禮物的貴重使人心產生變化,而是一種知道「有人在關心我」的感覺,慢慢轉移內心的傷痛,進而重拾歡樂的權利。

* * * * *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同事介紹的一部卡通。

這故事的設定還真的是很有趣,說的是有天地球上的人類和燕子突然都被石化了,石化後的人類沒有死亡,在過了三千七百年後,居然有少數幾個人在陰錯陽差裡解除了石化。三千七百年!這樣的時間,整個世界根本就是回到蠻荒時代了,主角石神天空是一個對科學很有興趣的學生,他誓言要靠他腦子裡的科學知識將蠻荒世界一步步帶回科學時代。

相當有趣的設定,用原始的東西作出高一等級物品的過種也很奇妙(其實也不知道到底對不對),作者應該要作過很多研究才敢畫這漫畫吧。

 

可以思考的是,人的確是在求進步的,但這個進步的方向真的是對人有異的嗎?各項研究發明,真的都給人類帶來好處嗎?原來的想法可能是讓工作變得輕鬆,可以多一點時間好好過生活,但說實在的,一方面老闆不可能用同樣的錢讓員工作比較少的事,再者生活如果有很多空閒的時間的話,其實也會漸漸變得無聊,也會多找些事來作。所以,不大可能需要作的事會變少,如果科學研究的目的是這個的話,大概沒什麼用吧(如果目標是安全,可能比較能真正獲益吧) 蠻荒時代可能比較辛苦,但是不是可能比較踏實比較能知足?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本理財書有點看不下去,所以換了本來看,這本似乎輕鬆活潑多了,比較容易看下去。整體來說相當不錯,把一些投資概念說得很不錯,理論加實際來傳達他想說的,平實的語氣為作者增加不少說服力,頗值得一看。

  • 評估一間公司價值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以公司的狀況與發展為基礎,找出其價值,在這本書裡稱為「磐石理論」;另一個則是以投資者心理因素為主,稱為「空中樓閣理論」。但不管哪一種,其實都無法有效地預測未來的股價。磐石理論的困難在於如何評估公司未來的成長並換算成現在的價值?我們連公司明年、後年的盈餘都估不準了,怎麼可能預估十年後的狀況?而空中樓閣理論,人心豈是這麼容易預測,人的思維不斷在理性與瘋狂中來回擺盪,什麼時候理性?理性多久?哪有什麼規則可言,又有什麼公式可以準確計算?
  • 用以預測未來報酬的證據,在長期的可靠性大有問題,它們可能只是「資料探索」的結果,它們讓電腦在過去的股價中搜尋,冀望發現某些關聯。我們一點都不意外某些具有統計意義的相關性被找出來。這其實是不斷以各種方法來拷問數據,直到他們吐實為止。退一萬步說,若某一模式真的不尋常,它也可能因為投資人的競相採用而失效。事實上,該模式的報酬預測功能愈有用,就愈無法存在。
  • 該怎麼處理手中的股票? 賣到可以好好吃飯睡覺為止。
  • 配置資產組合五原則:
    • 歷史告訴我們風險和報酬是相關聯的。
    • 投資於股票和債券上的風險,得視持有期間的長短而定,投資人的持有期間愈長,風險愈低。
    • 平均成本投資法可以更進一步減低投資股票和債券的風險。
    • 重新平衡策略可以降低風險,有時還能增加投資報酬。
    • 必須明白對風險的心態與承受風險能力之間的區別。
  • 工作和投資應該要分開,投資應該分散風險,並且不應該承受和主要收入相關聯的風險。(把收入主要購買自家公司股票是不適合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以各種方式來說明是股市股價的無法預測,所以他提議投資者以長期買入持有指數基金為主要的投資方式。不過我覺得作者不錯的部份是:即便他自己要提倡指數化投資,但他也知道有些人就是覺得自己操作比較好,或者喜歡那種賭博似的感覺,針對這樣的一群人,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方法:將大部份的資產進行指數化投資,然後以科學性的方法去計算自己可以任意使用的金錢,再把這筆錢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行投資。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 707 - 《隨機騙局》 同一個作者的另一本書。不過我最後看不下去放棄了,但還是記一些筆記:

 

  • 對於圖書館及讀書的概念:讀過的書就變成了自己的知識,所以讀過的書就變成沒有價值的書了。讀了書,增加了知識,但同時應該也增加了對「自己不足的知識」的認知,也就是:知道的越多,未讀之書的陣容也就越加龐大。
  • 平凡世界與極端世界:平凡世界比如人的身高,即便找一個侏儒和一個巨人來比較,身高的倍數總有其限度,不可能有一天出現一組相差10倍的組合出現;然而極端世界如同Bill Gates的財富,他一個人可以佔掉全世界所有財富的相當大部份。又或者世界上書籍的銷售量,前幾名暢銷書的銷量可能就讓後面的書變成長尾裡的侏儒。他之所以提到這個,是要讓我們知道現實世界裡,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是鐘型分佈,幾乎所有的社會事物都來自極端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單一個觀察值就可以不成比例地影響全體(試想要算這個世界的平均所得時,有沒有算 Bill Gates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再想想要算平均身高時,有沒有算 Bill Gates的影響,就知道這兩者差異有多大)。衍生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沒有體認到這樣的事實,硬是用平凡世界的統計理論來處理極端世界的狀況,那會造成多大的錯誤。
  • 火雞的故事:有一隻火雞,每天都有一個人會在固定的時間餵它。每天,都讓這個火雞更加確信這是它生活中的普遍法則,它一直相信著,直到感恩節,終於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火雞有辦法從過去的事件了解到明天藏著哪些事嗎? 而我們如何能在(有限的)已知基礎上,去了解(無限的)未知性質? 歸納法最令人擔憂的面向是後向學習。火雞的經驗可能不是沒價值,而是「負價值」,因為它的信心會隨著被餵食次數而升高,它的安全感也一樣隨著升高,可以說在它被宰殺的前一天,是它信心和安全感最高的一刻!
  • 你知道什麼是錯的,遠比你知道什麼是對的,更有信心。有時候,我們無法證明某件事是對的,但可以透過其他方法証明他是錯的。
  • 投保的謬誤:人們在購買保險時會忽略這些高度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就是「對可能的小損失之投保偏好」。造成的代價是:可能性較低但衝擊性更大的事件沒有投保。 這好像是真的,我自己也傾向不為發生性極低的事件付錢...
  • (有時候)你向大家說什麼並不重要,你如何說才重要。只要你不露出沒有信心的馬腳,人類會相信你說的任何話,甚至更支持你。
  • 預測:石器時代的專家如果能預言輪子發明後的世界,那表示他了解輪子的構造及功用,所以他能預言這個東西被發明出來,問題是,他「現在」已經知道輪子這東西了,那輪子為什麼還要在未來才被發明出來?  不過我後來想想,如果真的能作時光旅行之類的話,也許預言者可以看到未來的東西,他也許能描述這東西如何被使用,但他卻缺乏製造這個東西的能力,這樣好像也說得通;但要這麼說,又代表未來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即便有預言者的預言,他還是要發生,不是嗎?這是超乎我們想像力所能想像的狀況,所以,就先這樣吧。
  • 融化的冰塊:1.一個冰塊,想像他接下來融化的狀況,2.一灘冰水,想像他之前的樣子。這兩個的差異在前者為前向過程,因為你大致可以由經驗推導出這個冰塊接下來的狀況。而後者是後溯過程,因為由某個狀況變成目前一攤水的可能路徑太多了,也許是冰塊融化而成的,也有可能是水拿去冰而變成的,搞不好是一攤熱水灑在地上,怕有人燙傷所以有人放了一堆冰塊的結果。以蝴蝶效應來說,我們也許可以說這隻蝴蠂振動翅膀造成北卡羅萊納州的颶風,但要把北卡羅萊納州的颶風倒推回是這隻蝴蝶的影響,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既然如此,在看到歷史事件目前的結果時,又怎麼能確定哪些事情是他主要的影響呢? 經濟上來說,又怎麼憑歷史上的幾個資料點就能算出一個方式,然後說未來會照這個方程式演變下去。
  • 歷史:對於歷史,要知道歷史,而不從中得出結論。盡可能吸收知識,但不要做任何因果連結,不要太努力地去試道向工程,如果做了,不要做偉大的科學聲明。
  • 全球化:全球化創造出連鎖弱點,雖然減少了波動性,產生安定的表象,但他會創造出毀滅性的黑天鵝事件。所以發生金融危機時,變成咵國大企業不能倒,倒了全世界會跟著倒大楣... 銀行集中之後,似乎有金融危機不易發生的效果,但一旦發生危機,其規模就是全球性的重創。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好像以前有借過,不大確定,看名字很像。最近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介紹作者的新書,提了一系列的作品,其中第二本是有名的《黑天鵝效應》,所以想說再借來看看好了。
 
書裡的論點,有些認同有些不認同,有些其實看不大懂,但也不是真的很想認真去弄懂它,所以就算了直接跳過。
 
我覺得他想說的是:我們的世界除了一些重複發生、可預期的事情之外,還有很多各式各樣隨機發生的事件,而其中的一些,會對我們發生很大的影響。我覺得這個拿來說明他在書裡常用到的經濟活動是最適合不過的,經濟活動的影響變因很多,而人腦的處理的量不夠,即便有電腦的協助還是很難。而人們又想要從過去中找出規律,而想找出規律就要忽略掉很多異常的值,但問題是那些異常狀況就是會出現,所以如果我們推導的算式是略去了這些狀況而得到的,那它怎麼會是正確的呢? 而人要大賺或大賠,很容易就是出現在異常事件的出現點。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標題是:用科技收租的網路新地主,正如何危害人類社會。主要探討的是像 Uber,Airbnb 這些網路公司到底為我們社會帶來的什麼影響,到底他們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言,將社會帶往更好的方向去?

所有的節目都是以「共享」為起點,而且是由「一般人」發起的共享:我有空房間,讓我們分享;我有車子,讓我們分享;我有時間與技術,讓我們分享。這種種起點,聽起來都很美好,但是這簡單的念頭,卻包含了一些重要、衝擊現有制度的想法:參與者只是一般人,是把原有物共享出來,讓利用最大化,跟所謂的商業行為是不同的!比如我請朋友來家裡吃飯,這樣要不要經過食品檢驗?我讓朋友搭便車,我要有職業駕照嗎?我把家裡的客房讓朋友住,這樣我還要先通過消防檢測? 一切一切,都圍繞在個人交際及非商業行為的論點,所以剛才說的東西都是不必要的! 天知道政府制定的限制不就是要保障民眾的安全嗎,不然你搭車發生車禍、住宿發生火災或者吃飯中毒,誰要負責呢?當然這些事的發生機率不高,但規定不就是要預防這些事情發生時,受害者要能得到保障嗎。這種共享經濟模式,不就是規避掉這些東西才得以降低成本,利用低價來競爭嗎?

然後再來看看參與其中的人,到底有多少人是「一般人」利用「空閒」時去從事這樣的工作?這個還可以分成幾部份來看:首先真的是一般人利用空閒時來投入,這部份的問題在於,因為這是一份額外的收入,為了爭取到客人,參與者多半採用降價的方式來應對,這個狀況,一方面是對專業的損害,另一方面對這個行業來講,價格拉不上去也不是好事。其次是一般欠缺其他專業技術的人,只能全職靠這樣的平台去得到工作的機會,就如同前述的現象,其實平台上找到的工作機會,價格多半會比一般市價來得低,所以這一群人勢必要以更多的時間來獲得同樣收入。最後是全職的有錢人,他們看準了這塊機會,投入更多的資源,他們看中了法規模煳地帶,藉由規避費用來與原本的業者競爭。

作者觀察的現象還更多,以 Airbnb 而言,在觀光地區,當住宅擁有者發現他們加入 Airbnb 可以獲得更高利潤時,以下行為紛紛出現:地價房價變高、住宅出租者寧願加入 Airbnb 租給觀光客,而不願意租給當地人,造成的結果是當地人被驅離他們原本的居住地,讓原本就佔一定優勢的人繼續獲利。意思就像是純樸小鎮變成擠滿外地人和商家,和原先的文化完全不相干。這豈是共享經濟當初宣稱要帶來的結果??

而這些平台,在遇到問題時,會說他們只是提供平台而已,而對於他們應該要負的責任避而不提。但在另一方面,又不准政府法規帶來的限制,認為自己不應該被法規所限制,就如同前面所述:我請朋友吃飯,還要通過食安檢查嗎?但事實上大家心知肚明,參與者就是靠這行為在獲利,哪有人有那麼多朋友源源不絕的來訪。所以這基本上只是鑽法規的漏洞,而不是什麼正正當當的事情。再更進一步來說,平台透過兩個方式來獲利:首先是他讓參與者認為自己不受到法規的限制,不用支出一些費用,因此,他們願意提供較便宜的服務;另一方面,對於 使用服務的人來看,由於提供服務的人只是一般人分享他們的東西,所以對東西或品質比較不能要求。藉由這種兩面手法,讓參與者違法,讓購買者自行承擔風險,將自己的費用降至最低(試想如果是開一間計程車派遣公司,要支付的費用有多少?) 平台只要能衝刺交易量就能從中獲益,至於其他就是參與者與消費者的問題,何樂不為?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同事介紹的一本書。同事很認真很優秀,想法和我大大不同,所以想了解一下他看的書是怎麼樣的。

這本書,可以說給了人迥異於平常認知的訊息。我們往往覺得,人的天份,佔了他成功很大的因素。而這本書,則是要打破這樣的想法,作者提出了一些科學家的實驗或觀察,認為成功的主要條件是不斷的練習。一定要累積到某一定量的練習之後,才會有突出的表現,而這裡所謂的練習,不是想到時練習一下就可以加入累積時數中。一開始當然是基本的練習,但之後,就是要有點難度的練習,中間當然就是熟練用的反覆練習。而這些練習通常是枯燥乏味甚或是痛苦的,但維有透過這樣的練習,才能達到成功的程度。研究發現,不論是被評為天才的人或是平凡的人,基本上他們要達到成功的狀態,所要的練習時數是相當的,並沒有天才很快可以達成的這種發現。

作者也提到了教練的重要性。教練可以看到你欠缺的部份,也可以指引你一條練習的道路。就如同前面所說,練習是要熟練自己不習慣的部份,如果只靠自己摸索,很難有突破,那便只是無效的練習。一個好的教練,可以減少浪費在這部份的時間,直接帶你進入刻意練習,所以有其必要性。

而我們所看到的天才,比較有可能是因為他先天佔了某些便宜,比如說他的成長環境就已經提供了他不斷練習的機會,又或者他的成長環境就有好教練能提供輔助,所以他的練習時間相較可以獲得較好的結果,而呈現在外的結果就是他似乎是天才。

看了是不是又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不過作者也提了一個事實:人的時間有限,人生不同階段能利用的時間也有限,人的身體狀況也是會變的。比如要成為卓越的小提琴家需要經過10,000小時,如果在小時候沒事作或被大人逼,也許一天就可以練好幾個小時,所以長大也許只要再補個2,000小時就好。但如果另一個人,他小時候只練了5,000小時,這意味著,他在求學、工作、娛樂之外,還要想辦法補滿5,000小時,這對一個成年人來說,難度是相當高的。所以,不管要作什麼,能儘早開始總是好的事情。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奇怪的書,看書名以為是教跑步的書,先告訴你你天生就會跑步,然後如何尋回這種失落的能力。結果是介紹古老神秘部落的跑步傳奇故事,以及在現代重現的一場比賽。

有些值得記錄的地方:

  1. 最困難是跑得很爛還要堅持下去。 想想也對,跑得很好的話,自己都覺得順了,只要力氣還在,哪需要什麼堅持下去的勇氣呢?跑不好才要有勇氣對抗放棄的念頭。
  2. 古老部落的跑者,放棄了原先的跑步工具(輪胎皮作的跑鞋),穿上了昂貴的現代跑鞋,結果在過河時因為怕弄壞,還特地停下來包上塑膠袋再跑,弄得很容易滑倒。  現代化包裝的力量真的是很可怕!只是人們為什麼順應潮流,但卻不看看換了工具後到底是較好還是較不好?只是人似乎都是要自己親身試過後才能信服。
  3. 古老部落的跑者為抄捷徑。  為了獲勝,捨棄了部落傳承下來的尊嚴,真的令人難過!
  4. 原來就生物構造來看,人類是唯一一種「跑步頻率和呼吸頻率可以不一樣」的動物。
  5. 現代跑鞋是造成腳傷這麼多的原兇!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爆發田中實加造假的事件後,我在圖書館的還書車上看到這本書。

其實我的看法是兩件獨立的事件,她的確有造假,但事實上也有灣生這件事。我以為兩件事可以被分開來看,所以我並不是很能理解一些人的憤怒,不能理解所謂他們的歷史被抹滅是什麼意思。

抱著好奇的心去翻這本書,然後立刻發現我錯了:不管他說了什麼,他寫了什麼,我時時刻刻會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書裡面的某某人,說了什麼令人感動的話,作了什麼令人感動的事,心裡就會浮現:這是真的嗎?還是他編的? 書裡的灣生一個個凋零,在心願達成前離世,我內心不禁惡毒地想:她真的在乎這些灣生一輩子的願望嗎?也許,完成這本書是比較重要的事,灣生完成願望是她的成就,沒有完成願望的遺憾也只會增力她書裡一則一則故事裡的淒美,她站在不輸的位置。

所以,這本書,因為她的造假,整個變得沒有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人的生活的歷史,活生生的情感,因為她,而被懷疑。

我原本也認為遠流不需要回收這本書,因為不是他們的錯。我現在認為,遠流有意務把這本書收回去。相較於被忽略的歷史,被人懷疑的歷史看起來更糟糕啊。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應該是瘋了,才會覺得有可能用個奇怪的方式就可以變聰明?

寫書的人不知道是太笨還是太聰明,才會弄出這樣一個書名?

該怎麼說呢?使用的工具有可能會有影響,但他應該不是充份必要條件。如果作者相信其他條件都不變,單憑換筆記本就能變聰明,那我想他應該很笨吧,這種邏輯歸納的結果實在太扯;比較可能的原因應該是他選擇用一個聳動的標題來吸引人,讓人家買他的書,就這種可能性看來,的確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好吧,那用方格筆記本到底有沒有用呢?作者有說服我,看起來是有幫助的,是一個會比一般筆記本來得好用些的工具,怎麼說呢?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說要鍛練身體,可是又有點懶,於是問問自己到底想的是什麼,結論是對自己突起的肚子不滿意,希望有六塊肌。想了想,借了些鍛練核心肌群的書來看,想說只要把重點部位練起來就好了。還當真練了一段時間。

最近在中山地下街看到這本書名挺奇怪的《囚徒健身》,隨手翻了一下,原來是個被關在監牢裡的囚犯,把他在裡頭鍛練身體的經驗,寫成一本健身書。那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呢?他最主要的不同是鄙視一切人體本身以外的健身設備,像是健身房、啞鈴等等,這些都是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他也認為現在流行的健身是虛有其表,只是鍛練形狀奇怪的肌肉,而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甚至像仰臥起坐這種鍛練方式他也覺得無效。在他的眼裡,「移動自身」就是最好的運動方式,不需要借助什麼外界的特別的東西,最簡單也最有效。他歸納出六種練習:伏地挺身、深蹲、引體向上、抬腿、拱橋、倒立伏地挺身,他認為只要靠這幾種運動,就可以真正鍛練出強健的體魄(請注意他不是說鍛練肌肉,他的重點是「強健」,由此可以看出他比較重視實質功用,而不是外觀!)

我只能說看到這裡,好像被敲醒了,我想要六塊肌幹嘛,居然沒想到身體強健遠比外觀來得重要,遜掉了啦~~~

不要看前面六項列出來好像也不是什麼困難的東西,其實他把那六個項目由易到難都分成十個等級,一級最簡單,而最困難的十級大多是用單手單腳完成!也就是單手伏地挺身、單腳深蹲... 這樣聽起來就很刺激了吧!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對這本書作出批評,認為他說的一點都不正確,認為就是要靠著器具的輔助,才有辦法進步。至於誰對誰錯呢?誰知道?不過我想,就像一位網友的留言:不用爭辨,你相信誰的,你就用那個方法去實作,証明他有用。這說得真好,作了再說,不要當個鍵盤健身者。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一本投資理財書:《專家平均1.6》。

原本以為是要說專家投資的平均報酬率是1.6%,結果原來不是,而是基金經理人的周轉率。

這本書引用了很多的數字,來說明投資共同基金的問題。他寫的內容,我覺得有對也有錯。對的是:他描述的是他在資料時間內看到的東西,並作出些結論;而錯的是:儘管那樣的結論在那樣的時間內是對的,那不見得拉長時間後仍會是這樣。而且針對他看到的問題,他似乎也提不出什麼好解法。一起來看看吧:

他指出有六大迷思(其實這都是基金公司的廣告詞,漸漸就被發現不對了):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特殊的小孩畫圖、媽媽寫文章的書。

書寫得很不錯,描寫小孩的生活點滴以及作媽的用心。

但偏激的我還是只注意某件事:作者說和他先生離婚後,就不用侍奉公婆和小姑,感覺就是現代女性普遍不想和公婆一起住的那類人,總覺得三代同堂很難相處。結果回到他們家,其實他們家是四代同堂。所以我覺得公婆或是幾代其實不是最根本的問題,重點是有沒有打算把其他人當成自己的家人。多少女性信誓旦旦以後不會變成討人厭的婆婆,但怎麼好巧不巧他們就會去遇到惡婆婆,會不會其實自己很衝、也沒有採納別人意見的準備,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沒有學校的日子》,感覺有點噁心想吐。

倒不是說內容有什麼特別奇怪的地方,這個作者似乎是常年不在台灣,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旅行,打工旅行、打工旅行。對於這樣的生活型態,一方面感到佩服,一方面又感到懷疑。

感覺上她是逃離了台灣,逃離什麼呢?似乎是無窮盡的規則規矩?教條式的教育?又或是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總會遇上一些這樣生活型態的人,不知道如何具體定義,但就是會把某些想法或行為的人歸納成同一類:不太在乎別人的想法、自由而大膽、討厭一切規範、自以為是。這樣的人,在我的心中,被歸類於怪人的成份應該是會多一點吧。

看完阿德勒的書後,覺得這樣的人,可能是很有勇氣活出自己的人吧。雖然我理論上可以接受這樣的想法,但實際上還是很難調整。有時總會覺得,是不是因為別人過著受到拘束的生活,才能讓他們過隨心所慾的生活?有沒有可能別人是因為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制約造就了他們看似獨特的風格。我想說的是: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如同他們想要的方式在生活著,這個世界還是他們想要的面貌嗎?

更難理解的是,人,可以沒什麼目標理想,因為我們搞不清自己來到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在此之外,可能就是努力的活下去就是了。作者也許沒有跟家裡拿錢,但他走走打工走走,很難不讓人想到之後的日子怎麼過?她能夠工作到什麼時候?在那之後要怎麼辦?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看了422 - 《被討厭的勇氣》 覺得很有意思,於是買了一本打算回來慢慢看,收到後先借給姐姐,結果她一直擺在櫃子裡沒有動,於是我變拿回來開始要細看,順便作些筆記

  • 世界呈現的樣子,其實是我們看他的方式所反應出來的面貌,你願意相信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
  • 如果有辦法改變看事情的方式,那麼週遭的狀況就有可能改變,也就可能以獲得幸福
  • 過去也許造成了現在(決定論),但不應該決定未來;改變解讀經驗的方式,有助於改變生活,得到幸福
  • 決定論只把事情講了一半,沒有說該怎麼處理
  • 目的論研究的是維持目前狀態的原因
  • 接受我,不等於接受現在的我,現在的我如果讓自己不滿意,要想辦法改變,而不是只抗拒他
  • 關於改變,要作的是更新(思想),而不是更換(幻想變成別人就沒問題了)
  • 無人自願為惡。善:對自己有用的;惡:對自己無用的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