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認真的在看哈佛的幸福課,不求快,大概就每週一堂課的進度(因為還有其他事要作)。看到目前為止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轉念,如同課程名稱:積極心理學。就是要用較積極的心理看來待事情。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呢?因為想法與生活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一件獨立的事情發生,以感覺來講,也許是好事,也許是壞事。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就是一件事發生了,但要如果去解讀這件事,全憑我們自己的想法,也許是好也許是壞,但壞想法可能導致我們的生活變爛,然後又導致壞事,然後生活變更爛,環環相扣,無止盡重複;相反的好,積極的想法可以也帶來向上的轉變。
然後就想到我自己,有時我會寫寫心情,但很容易是在心情不好時寫的,所以裡頭的憎恨、埋怨、不快樂又會被複習一次。又或者有時候看到某件事,會回來自我反省,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因為把標準拉很高,導致變成自我批判、自我貶低,這反而就脫離了原意。以前朋友曾說:請停止鞭打自己,我不確定他要說的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現在我的確是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那難道反省自己不好嗎?就如同剛才說的,的確是好事。我想重點在於中間的過程以及最後的決策。過程應該是去想想自己有沒有作了什麼事,而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打趴,就算作了,那又如何,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會這樣作也不奇怪,我就是一個平凡人而已,所以我極有可能是會作錯事的。然後呢?我要因為這樣的過程否定自己、全盤否定自己嗎?應該不用吧,我又不是一個把世界上所有錯事都作了一遍的萬惡魔頭,我還是有可取之處。我的確作錯了,我知道了,也不想自己是這樣的人,那麼我以後該怎麼作呢?
* * * * *
然後遇到公司改組,原本作一個案子的人,有些人被調去作其他案子,老闆也調過去了,只留下少少人在原來的案子裡,我就是其中之一。
"被老闆放棄了","新案子的老闆不想要我過去" 類似這樣子的想法一個個跑出來。這次知道要對自己喊停了,老闆能作出決策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都是從自己不好的方面出發,仔細想想,這個案子我算是最熟的人之一,其他的是新人,所以被留下來可以說是預期中的事(那其他熟的人怎麼沒有被留下來?這我真的不知道,我應該也不用故意告訴自己:因為原來案子這邊不想要他,貶低他來增加自己的價值,並不是什麼健康的方式)。然後呢?能夠讓這個案子在我手裡起來,最後又順利把他移轉掉,讓他有始有終,也許就是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至於之後呢,就不在我的考量裡了。
姐姐來補刀:這種時候是不是就要想想,為什麼自己沒有去作新的案子。雖然說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是有些假設存在:新案子才是好的、你一定有些問題人家才不要你。是說哪裡來的資訊能作出這樣的結論,是吧?
* * * * *
也有想到之前看的:《不抱怨的世界》。不過現在想起來,這個差了一點。不抱怨這個方向的確有道理在,但相較之下似乎弱了點,如果只是轉念不抱怨,但沒有更積極的去面對的話,看來問題還是會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