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習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和 EV3 沒關係,純粹是簡單的機械而已。大家應該都知道,大齒輪帶動小齒輪的話,小齒輪轉速會較快,大齒輪要比較用力;相反的,小齒輪帶動大齒輪的話,小齒輪較省力,大齒輪的轉速會較慢。理論上知道,看腳踏車的變速也知道,不過還是想用樂高來實証一下:

IMG_1149.JPG

整個構造很簡單:四週的框架是為了讓結構穩定用的,真正有作用的是中間兩根有齒輪的十字軸,其中右邊那根在上方有把手,是人力驅動齒旋轉的地方,左邊那根則是和右邊卡在一起的。

當右邊十字軸往上拉時,是小齒輪帶動大齒輪的情況;十字軸往下推時則是大齒輪帶動小齒輪的狀況,可以看以下影片: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起 EV3 的零件,最重要的應該就是那台主機了,有了他,我們才能控制其他的東西。

但抛開主機不看,接下來最重要的東西,我想應該非馬達莫屬了,因為有了馬達提供的動力,整個機械才能動起來,所以我想要先來研究程式裡的馬達方塊(block)

在 EV3 的零件裡,其實有兩種馬達:中馬達(medium mortor)以及大馬達(large motor),差別在於兩者的馬力以及反應速度。而馬達方塊也因此分了兩種,但我其實不是很懂為什麼方塊需要分呢?不是接到哪個 port 就控制那個 port 目前連接的馬達就好了嗎? 不知道內部有什麼特別的,所以方塊要跟著區分才行。 而馬達的控制其實也很簡單,主要就是叫他轉或停,能控制的是:轉多快、轉多久、轉什麼方向....

方塊雖然分成中馬達和大馬達,但其實可以控制的項目都一樣,所以我就用中馬達來作示範:

IMG_1031.JPG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atch 小朋友不大想玩了,他沒什麼點子,我也變不出什麼花樣。

想到了樂高,其實一開始是想讓他學些機械的部份,但是那種非傳統的樂高積木不知道要去哪裡買。如果是買 Technic 系列,雖然可以學到一些機械的東西,但又覺得一整組的東西如果拆出來玩,最後分不出是哪組的,讓一個漂亮的東西再也組不出來會很可惜,所以就打算直接入手 EV3 機器人來玩玩看。

但畢竟這也是貴森森的東西,還是自己先上網研究一下,免得買回來後發現對小朋友來說太難,接著就束諸高閤,這樣就太浪費錢了。

操縱 EV3 的程式在 樂高網站 可以免費下載,只是沒有機器人的狀況直接去下載好像沒什麼用,因為他雖然可以編輯程式,但沒有機器人執行的話,其實根本搞不清自己寫了些什麼東西。如果單純想學程式概念的話,反而是 Scratch 比較直覺一點。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事介紹了網路上的學習課程 - 機器學習,是台大老師開的課。

有點心動,對我這種非本科系出身的人,有這種學習的機會也是不錯,只是蠻擔心會不會難到上不下去。只是他這個課程和一般的線上學習不大一樣,明明不是線上即時教學,但卻規定上課的時間(從幾月幾號開始),而不是隨時想開始就開始,也許是要塑造像真正上課的感覺吧,然後按週釋放新的教學影片。以這點來說有點不方便,不過也可能有規律的作用吧。

報了名,開始上課。

感覺很精實,果然不同科系上課的型式及內容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只能說以前真的是過太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一下子就感覺吃力了,什麼向量內積、什麼向量加減、怎麼會加一下就變一個方向,真的是搞得我頭昏腦脹,只得趕快去找書來看。還發現這東西是高中數學的內容,天啊,我以前到底是怎麼考試的。

每上完一個小單完,就會跳出一個視窗問要不要購買認証,一門課是39元,然後一直鼓吹認証的好處。我不敢買,因為不知道自己這麼爛的程度可以跟到什麼時候,還是先再上上看再說吧。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在看幸福課,這次聽到有趣的內容-自律

就是我們都說自己缺乏自律,所以沒有辦法持續改變的行為,導致失敗。結果他說:人的自律不會變多,就是那麼多而已,不過呢,改變需要的不是自律,所以人人可以改變。

 

怎麼說自律就是那麼多呢?他舉了個實驗:請受試者到一個房間待候實驗開始,這個房間裡放了剛烤好的餅乾,整個房間充滿香氣,工作人員請受試者不要動那些餅乾,說明是給另一場實驗測試用,過了十分鐘之後,工作人員帶受試者到隔壁房間作測試,題目是相當難的問題,絕大部份的人都會作不出來;另外有個對照組,方式完全相同,只是餅乾被換成了甜菜根。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看的不是受試者能不能把題目解出來,而是看受試者在放棄前會支持多久。結果據說甜菜根那組獲得明顯較佳的結果!那要怎麼解釋這個結果呢?他們說:人的自制是有限的,第一組在前期的試驗中,對充滿香氣的餅乾使用了他們的自制,所以在測試時沒有多餘的自制可以用。

我不知道這實驗是不是設計得如同他說的那麼簡單,不然這推論過程感覺好奇怪。嚐試多久跟自律之間真的有關係嗎?除非作答會關係到什麼形象之類的東西,否則很難想像他們之間有所關連(堅持不去吃餅乾,堅持要解出答案?)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教練說的果然沒錯:冬天是最大的考驗!我在年底時就因為天冷而休息了一個多月!

過完年再次回到操場,看來很多人也是消失了一段時間。沒辦法,寒冷的冬天裡摸黑早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幾次,覺得大家好像比較不想打三十七式,個人覺得因為他招數少,時間短,卻又好幾次又是掤挼擠按、又是單鞭的,好像很快就重複的動作,又有單腳轉身的動作,不容易站穩。他們最常打六十四式,感覺好像時間比較長,又有點會出汗,比較會有運動到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他們也打二十四式,招式少,重複不多,沒有不容易平衡的動作。只是我們有兩個人比較吃虧,我們只完整了學了三十七式,他還比我好一點,他學了二十四式的前四式,我則是一點都沒碰到。雖然說大家練習時,我們也可以一起跟著練,可是畢竟沒有有系統地學習,只是在那邊跟著比動作,尤其我這樣又駑頓又沒有認真記的人,每次都是從頭再比劃,根本學不起來啊。

昨天有位師姐看不下去了,過來教我們二十四式,講得超仔細,光是一個野馬分鬃,就在旁邊一直糾正我們的姿勢,手的角度、位置等等,都很仔細地修。這位師姐看起來人很好,動作又漂亮,感覺好像練功練得很紮實的樣子,既然她願意起個頭,那以後就放心纏著她學習好了。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認真了一陣子之後,最近好像又變回來了,沒有那麼用心地講解了,所以我又開始在網路上找影片來看,結果找到了這個 鄭子太極三十七式應用法:

 

 

之前覺得太極拳不能實戰,但是又有這種應用的影片,不知到底如何?不過看影片比較容易知道每個招式原來到底要作什麼,不然只會覺得是太極舞。我這種門外漢講這種話應該很不禮貌,不過我在看比賽影片時實在有這種感覺,不然你看其他的武術,有哪個表演時還要放音樂?所以這種定位真的是讓覺人得很奇怪的。

當然這影片也有點像功夫片,因為對手出了一招後就停在那裡讓人打,作為示範當然是無可厚非,但真實情況怎麼可能是這樣?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 抱虎歸山

由前式  設敵又有向我右側後身  迫近擊來  未遑辨其用手或用腳時  急轉腰  分開兩手  右手心向下  左手心向上  左手隨降向左後側拂開已正交手之敵  急提右足  向右後側踏出  坐實  右手摟過膝時  翻腕仰掌作抱虎勢  此為護襠兼欲反抱敵腰之作用  倘猶未及抱住  急旋轉左掌  迎面擊去  如又未中敵  敵必撤右手  以左手擊來  我即繼之以履勢履回  故下附攬雀尾三式.履擠按  以及斜單鞭  說明同上  凡太極拳打手  每一手必相繼以三手  預作準備  類皆如此  期在必勝也.

 

(斜單鞭 向左後隅角)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教了單鞭下勢,結果發現好像蹲不大下去,別人可以作到好像屁股是坐在腳上,可是我卻彎不大下去,整個很勉強地彎腰移動身體...

最近老師講解的似乎比較多一點了,不過在一步一步帶著作的這一部份還是作得不夠,看看我在網路上找的教學影片

 

這樣帶著作要教二三十分鐘,就是要這樣教才學得會嘛。如果老師先演練一遍,然後問有沒有問題,然後就叫學生打一次,明明大家作得零零落落的,又可以視若無睹,告訴自己沒問題,大家都會了。要不就說很簡單,然後又演練一遍,實在不知道有什麼用。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借了一本《頂尖運動員都在偷練的核心基礎運動》,講到現代人因為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維持一個姿勢,再加上對於人體姿勢認知不當與錯誤的關念,很容易導致下背痛;再者人們對腹肌優美線條的迷戀,造成人人都以為鍛練腹部是重要的,反而忽略了背部的重要性。

他說人天生的脊椎就是彎曲的,如同 S 型,脊椎是用來支持整個身體直立,沒有必要再多給什麼額外的工作。所以像彎腰、轉彎等等,其實都應該用臀部來完成,那邊才是主要負責這類型運動的地方。

所以如同我們有時會作倒 U 字型的拉筋動作,在他看來都是不適當的。他認為我們要作的應該是加強臀部以及大腿後側的肌肉強度,因此針對這個動作,他認為應該是雙腿微曲(其實就微半蹲的姿勢),屁股向後,然後再把身體向前貼近大腿,但身體不要變成弓型,變弓型就和原來的動作類似,他主要就是希望維持脊椎的彎曲,不附加多餘的力量,只專注在要加強的部份。

他也一直提到膝蓋的位置不要超過腳尖!

感覺和學太極拳時聽到的一些東西似乎都有共通的部份,只是太極拳好像沒有特地強調訓練核心肌群的概念,也許是沒有了解到這塊?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路上看到鄭曼青先生的影片,推手當真是很奇妙的東西,莫名其妙就把人震得老遠;另外也有厲害的太極老人,和他接觸的人就會以奇怪的姿態表現出受力的樣子,然後就飛出去。

後面例子的真偽無從得知,但鄭先生的勢必為真,所以我的疑問有二:一是我們平常練習如此柔何的太極拳,如何能像鄭先生一樣發出勁呢?我的意思是,平常好像沒有鍛鍊到肌肉,一直小小蹲著是有可能鍛鍊到腿部肌肉,也許也有腰力,但是手部其實是沒有用力的,這一塊到底是怎麼處理的呢? 另一就是,雖然鄭先生的影片應該是真的,但是平常有哪個壞人會是先來跟你搭個手,像我們這種人要打架,也是一拳接一拳的打出去,這慢吞吞的拳術真的足以應付。

結果今天看到一個大陸影片,他說當年楊露禪到北京後,許多王公貴族來學拳,一方面他不希望絕技流出去,另一方面是那些金針玉葉怎麼可能以下苦功的方式來學拳,所以他就創出以保健養身為主的楊氏太極拳(再往下傳到鄭曼青,他再創三十七式鄭子太極拳,就是我現在學的)。也就是說楊氏太極拳是缺少實戰性的,也就不能打架用。當然沒事誰都不想打架,只是學到的,如果連防身功能都沒有,那就少了一個實用功能。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覺得老師後來教的不是很用心,動作一帶就過去,很多地方不明講,只會問有沒有看出來?要不是一旁的教練提點,我們這種初學者怎麼看得出兩次動作的差異點在哪裡?真是越學越覺得無聊了。

 

上圖書館找資料,居然找到鄭曼青先生寫的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前面的部份有些很理論,現在我的還看不懂,就亂亂跳。不過卷中倒是有趣,就是三十七式的圖解,這圖解好玩的地方在於,他雖然也是說了每式的動作,手腳怎麼擺動走位之類的,他還詳細說明是如果敵人從什麼地方用手或腳打過來的話,應該用每一式如果去格擋或進攻,因為有了這個情境,所以腦海裡就可以有畫面跑出來,因此對於每一式手為什麼要這樣動,目的是什麼,為何要轉彎等等,可以有明確的了解,才不會覺得手只是在那邊莫名其妙的轉圈,也比較容易理解教練所說"到位"是什麼意思。

決定把古老的圖解的文字抄下來以便日後複習,先來第一段: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像挑錯老師了(其實也沒得挑,因為場地裡只有這一團)

 

不知怎麼搞的,太極拳的環境裡,似乎也有著外部一般的小團體,也充滿著道人長短,誰不服誰的想法。

老師會說:我不會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轉頭卻又是:昨天來的人,其實對我很不滿,我都知道;又說別的老師要收錢才肯教人,也有不收錢,但是要添香油錢的。

說有實力才不怕別人,隨手就抽出一張武術協會的聘書什麼的。這沒什麼,但什麼人會沒事把這個東西帶在身上隨便可以拿出來?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以為這個梗很有趣 - 靠腰。

教練和老師都一直說動作是靠股來帶動,而不是腳。習慣很難改,腳要往右,轉一下就過去了,偏偏其實應該是身體先動然後再把腳帶過去,不然就沒那個味道了。

 

鄭氏太極拳目前只教了 預備式和攬雀尾 而已,所以都專心在練太極步。

果然重心只放一腳的感受完全不同,早上練習時微微半蹲時腳居然會抖!呵呵,實在太欠操了。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記:

  • 昨天學鄭氏太極拳,老師講到一個轉身動作的口訣:提(腳尖提起)、轉(腳跟轉向)、上(腳尖提起,腳跟放到原腳尖位置)、進(身體重心移到前腳)、勾(後腳尖轉動至合適位置)。
  • 開始練習前有熱身的部份,以為是像拉筋一樣,很努力地拉,教練說不對,太極拳是放鬆的,所以只要慢慢來就好,作到齜牙咧嘴(為了查這幾個字到底怎麼寫,找到這篇有趣的文章)絕對是不對的。
  • 弓步向前時,膝蓋與腳尖的方向應該要一致,不然容易受傷。
  • 弓步向前時,膝的位置大約是在腳尖的上方。這個和以前運動的方式大不相同,我會習慣把腳彎成 < 字型,而看來太極拳是要 『 字型,但小腿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如果要更往下,就是要把後腳拉到更遠的位置。
  • 太極拳往往保持一隻腳在正向位置(12點、3點、6點、9點),而另一隻腳則是在斜線位置(1點半、4點半、7點半、10點半)。
  • 太極拳往往只會用一隻腳支撐全身的重量,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轉動。
  • 太極拳弓步時,兩隻腳大概會形成一個正方型,步長及步寬大約就是肩寬。

其他:

  • 為了複習昨天的鄭氏太極拳,上網找了影片來看,其實雖然都說是鄭氏太極拳,大家的大動作也許一樣,但還是會有些許的差異,光是一個預備式到底身體有沒有左右擺就差很多。看到比賽的影片更是誇張,(我猜)為了把動作連起來,讓他圓融,很多細節都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只是我也會懷疑,這到底是藝術比賽還是武術比賽?(也或許原本就該是這樣?)
  • 看影片時無意間看到一位董先生,似乎是很厲害的人物,可是他上傳的影片很奇怪,一些裁判誤判的啦、自己比賽得獎的啦,其實這也無所謂,但就是會覺得好像自己在吹捧自己一般,別人作得不好沒被發現,就好像很憤怒為什麼別人可以得到好成績,諸如此類的感覺。所以... 很厲害好像有沒什麼用,那麼強的得失心,實在讓人無法認同。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去年為日月潭鍛練體力時,就在操場看到有太極拳團體,當時有點心動想學,但後來莫名其妙就不了了之。

最近又興趣想學的念頭,於是先去圖書館借了些書回來看,也上 Youtube 找影片,但是發現這樣實在不容易學會。沒有人在旁邊隨時糾正隨時指導,光看書或畫面其實是不大夠用的。

昨天下定決心,走完路之後找了看似新生的人問了一下,沒有什麼特別規定,時間彈性,有裡面的人會隨時來指導,終身學習費三千元,感覺也不多,就決定參加了。

今天帶著錢去上課,原來這裡也有和社區大學類似的人會過來上課,剛好今天開始要教鄭氏太極拳,等於我是跟上了第一堂課。老師教的算認真,可是手腳不協調的毛病又來了,記住腳,手就不會動了,動了手,腳大卡住,又莫名其妙的用力,肢體僵硬,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拿去和臭小孩的烏克麗麗比較一下,外觀上果然是略大了那麼一些,害我以為拍賣賣家唬弄我。不過再回去按了一下臭小孩的琴,就馬上知道有差異,琴格比較長不說,寬度也是不大一樣,我適應了23吋的以後,在21吋上,就會發現一次很容易按到兩條弦。不過我覺得這是在設計上好像也會故意有的差異,有的廠商好像會把第一和第四弦弄得比較靠外側,以免手指肥大的人不好按。

牛奶和麗麗看到第四集,教到 C 和 F 和弦的轉換,用的是捕魚歌,看起來很簡單,可是換起來真不順,所謂知易行難是也。我給自己定的第一階段目標是單音的彈奏以及四大和弦的熟悉。單音的對象是 野玫瑰,不知道這首歌?海角七號茂伯一直彈的就是這首啦,重看 youtube 裡的畫面,才知道茂伯彈得真好聽,相較我現在亂七八糟的彈奏,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呢。四大和弦就有空沒空找歌亂按一下,先讓左手換起來順一點再說。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我一直對烏克麗麗有著極大的誤解:我一直以為第四弦是低音的 Sol,搞半天原來是跟第三弦 Do 一起的 Sol。哇咧,這樣豈不是很多歌都不能彈?

週二下手買了烏克麗麗,是 Koyama 的 C11,也就是電視上李大仁彈的那把琴(不過其實我完全不知道那是在演什麼,只知道很有名),據說昨天已經送到北投,可是我沒回家,所以還沒看到,真是期待今晚的相見。

在 youtube 上找到一個 momo親子台的 牛奶與麗麗,說是在教小朋友彈烏克麗麗的節目,反正我什麼都不會,就看看那個來輕鬆學習好了。

 

* * * * *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打定主意要買烏克麗麗了解,過年前看到東森購物網推出跨年66折的大優惠,心念動了一下,上去看,真的看到烏克麗有特價,原本四千多的優惠到兩千多,實在很心動。但是牌子沒聽過,所以不敢下手,想說他的期限到第二天,就不急著買。第二天上網查了一下,還是不大有相關的訊息。因為很想買,所以告訴自己這麼貴的東西應該有一定的品質才對,便決定還是要去買了,沒想到網站一看居然價格變三千多,哇咧,當下覺得廠商偷調價錢讓人上當,後來想想也許是大優惠的時間已經結束了,那就算了吧。

改向拍賣進攻,看到一組什麼 koyama S55系列,有四種顏色,很吸引人,不過他只有21吋,如果實際操作起來像臭小孩那把的話,對我來說按和弦真的會太吃力(雖然網路上看到那麼多人彈得很順,但我還是沒信心);另外一把是什麼大仁哥彈的烏克麗麗(因為我沒有看電視,所以也不大了解大仁哥怎麼回事),是23吋的,應該比較適合。找到一家在忠孝路上的金聲樂器,就去看看,看得過程都還好,當決定要掏錢買下來的時候,好家在我作了確認:網路上有寫的東西都有送?結果店家開始唉了:那個已經是成本價在賣了,沒有送那麼多東西,是當初改售價的時候沒有改到內容,照那樣賣會虧錢。

哇咧,早知道先下單就好了,到時他就一定要出貨了吧。

在這種時候不禁會想:會不會是媽媽不想讓我買?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上看到一篇 30歲財務自由環遊世界 的文章。

很不錯,是作者自己身體力行的結果給網友的分享文。比起財經雜誌三不五時會出現月薪兩萬x年買房致富的爛文好太多了,那些爛文的共通特點就是年輕人薪水不高,靠著省吃簡用、多工作、善用理財工具,然後,最後在家人的資助下買下房子的過程,每每看到這種爛文就快吐血,一開始講得好像很勵志的樣子,最後大家得到的結論就是:出生在有錢的家庭比較重要!屢屢被打臉卻仍層出不窮,好吧,財經雜誌記者有的也必需要學會忍辱負重才能像他講的那樣產生奇蹟!

那這個作者呢?我覺得比較不錯的部份是,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要的是什麼,所以他知道他該怎麼作。比如說他知道存錢的重要,所以他可以把收入的大部份都拿來存;而為了達到財務自由,所以他鑽研理財投資方面的知識,他說得好: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花四十年去工作,卻不願意每天花四十分鐘去作研究?另外他又提了一個4%經濟學理論:只要每年只花退休金的4%,那退休金可以一直支持退休後的生活,有了這個東西,就大概可以有個目標知道自己要存多少錢才算是夠。

那這個有沒有盲點呢?我覺得應該還是有些吧:

4%的理論我還沒仔細去看過,不過直覺上認為他應該是立基於某個特定的報酬率上吧,如果沒有報酬的話,那麼一年支用4%,那應該分成25年就會用完才對。所以想必是有一定的報酬率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個能獲得的報酬率應該不是放諸四海都準,有的地方也許放定存就可以輕鬆可以達到,有的地方則是一定要挑選適當的投資工具才行。不過話說回來,像我這樣瞻小又怕死的人,是不可能把投資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所以一定要挑到某些報酬率高的東西,不然怎麼有辦法應付其他的失誤?(不過幫臭小孩看了一下他的基金,大約兩年半的投資,目前報酬率約16%,但這平心而論,完全是靠運氣,唯一我自己作的決定是買的是指數基金),但問我有沒有勇氣把所有錢一直砸在某處,我想答案還是不可能,我看這塊就要靠他說的每天花四十分鐘來彌補。

文章標籤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