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持續在看幸福課,這次聽到有趣的內容-自律

就是我們都說自己缺乏自律,所以沒有辦法持續改變的行為,導致失敗。結果他說:人的自律不會變多,就是那麼多而已,不過呢,改變需要的不是自律,所以人人可以改變。

 

怎麼說自律就是那麼多呢?他舉了個實驗:請受試者到一個房間待候實驗開始,這個房間裡放了剛烤好的餅乾,整個房間充滿香氣,工作人員請受試者不要動那些餅乾,說明是給另一場實驗測試用,過了十分鐘之後,工作人員帶受試者到隔壁房間作測試,題目是相當難的問題,絕大部份的人都會作不出來;另外有個對照組,方式完全相同,只是餅乾被換成了甜菜根。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看的不是受試者能不能把題目解出來,而是看受試者在放棄前會支持多久。結果據說甜菜根那組獲得明顯較佳的結果!那要怎麼解釋這個結果呢?他們說:人的自制是有限的,第一組在前期的試驗中,對充滿香氣的餅乾使用了他們的自制,所以在測試時沒有多餘的自制可以用。

我不知道這實驗是不是設計得如同他說的那麼簡單,不然這推論過程感覺好奇怪。嚐試多久跟自律之間真的有關係嗎?除非作答會關係到什麼形象之類的東西,否則很難想像他們之間有所關連(堅持不去吃餅乾,堅持要解出答案?)

 

他說,要改變,要的不是自律,而是把他變成例行公事。好比刷牙,人們每天艱難地起床,但是卻毫不遲疑地去刷牙,一點都不需掙扎,為何?他說是因為這已經變成例行公事了,所以作起來毫不困難。

接下來我還沒看完,不過推測應該是會說把改變的行為變成例行公事,就再也不會覺得困難而需要自制了。

不過,那什麼力量可以把改變給變成例行公事呢?我還沒有看到這部份的說明,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屁啦屁啦 的頭像
    屁啦屁啦

    玩小車的小屁孩爸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