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一篇 30歲財務自由環遊世界 的文章。
很不錯,是作者自己身體力行的結果給網友的分享文。比起財經雜誌三不五時會出現月薪兩萬x年買房致富的爛文好太多了,那些爛文的共通特點就是年輕人薪水不高,靠著省吃簡用、多工作、善用理財工具,然後,最後在家人的資助下買下房子的過程,每每看到這種爛文就快吐血,一開始講得好像很勵志的樣子,最後大家得到的結論就是:出生在有錢的家庭比較重要!屢屢被打臉卻仍層出不窮,好吧,財經雜誌記者有的也必需要學會忍辱負重才能像他講的那樣產生奇蹟!
那這個作者呢?我覺得比較不錯的部份是,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要的是什麼,所以他知道他該怎麼作。比如說他知道存錢的重要,所以他可以把收入的大部份都拿來存;而為了達到財務自由,所以他鑽研理財投資方面的知識,他說得好: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花四十年去工作,卻不願意每天花四十分鐘去作研究?另外他又提了一個4%經濟學理論:只要每年只花退休金的4%,那退休金可以一直支持退休後的生活,有了這個東西,就大概可以有個目標知道自己要存多少錢才算是夠。
那這個有沒有盲點呢?我覺得應該還是有些吧:
4%的理論我還沒仔細去看過,不過直覺上認為他應該是立基於某個特定的報酬率上吧,如果沒有報酬的話,那麼一年支用4%,那應該分成25年就會用完才對。所以想必是有一定的報酬率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個能獲得的報酬率應該不是放諸四海都準,有的地方也許放定存就可以輕鬆可以達到,有的地方則是一定要挑選適當的投資工具才行。不過話說回來,像我這樣瞻小又怕死的人,是不可能把投資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所以一定要挑到某些報酬率高的東西,不然怎麼有辦法應付其他的失誤?(不過幫臭小孩看了一下他的基金,大約兩年半的投資,目前報酬率約16%,但這平心而論,完全是靠運氣,唯一我自己作的決定是買的是指數基金),但問我有沒有勇氣把所有錢一直砸在某處,我想答案還是不可能,我看這塊就要靠他說的每天花四十分鐘來彌補。
再來是他們家並沒有小孩、沒有房子,當然這是目前他們人生的抉擇,無可厚非。只是一般人可能難達到他們存錢的比例。我自己雖然在月初好像存了一大筆錢起來,可是裡頭絕大多數是強迫自己把必要性花費存起來,比如說:房貸、稅、保險費、臭小孩的基金及學費等等。嗯,我還有給父母一點錢。對了,我還有固定提撥錢去買公司股票!好吧,這樣勉強算起來,目前大概有存個30%左右吧。現在媽媽不在了,爸說他的錢可以自己用,所以變成我不用再支出這一部份(果然還是要靠父母啊!),之後就有更多錢可以運用。看來要好好去研究理財知識了!
第一次聽到財富自由以及被動收入,記得是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裡。尤其是裡頭的現金流遊戲更是讓人印象深刻,他說如果我們跳不出那個老鼠兢賽,就得在那個賽場裡一直跑下去。不過我有些不一樣的想法:一個是,你必需是相信那個規則,相信你身處裡頭,那你才會有老鼠兢賽可以跳離,不然,有什麼好跳的呢?也就是說,你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是你活在老鼠兢賽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你根本不是照那樣的規則在生活,所謂跳與不跳在你都沒有什麼不同了。再者,我對於商業以及被動收入一直感到疑惑,今天,如果我賺了錢,是不是代表著有人的錢變少了?不然,你怎麼會有賺到錢的感覺,當然賺不一定壞事,但是累積過多的財富去產生被動收入,我覺得就有值得商議之處,某些程度上說來,就是讓別人去產出價值,然後你從中分享那個價值,這個有沒有符合公平正義?很難說,部份可以從分享的比例來判斷:之前看過的鄉村銀行裡提到的狀況是,農人賺的錢剛好讓他可以養家以及買下一季的種子,這樣有OK嗎?我覺得沒有,因為他的收入被分享到他沒有機會翻身。這樣是不對的,如果老鼠圈外的人靠的是剝削老鼠圈內的人來維持自己得以在老鼠圈外,那我不覺得有什麼好!
當然那分配多少是合乎正義的,我想一定不會有答案,勢必會有自由與正義的論戰,而目前,就只能各憑良心了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