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在朋友的FB上看到一則訊息,看來參加者都是直接把訊息複製貼上:「今年想過與眾不同的耶誕節,讓孩子收到來自遠方的神祕禮物嗎?徵求6位媽媽/爸爸參加神秘聖誕老人活動!只要送一本書給ㄧ位小朋友,你的小朋友將因為這小小付出,收到大大回報的36本新書!準備好給孩子們神秘驚喜了嗎?請快快跟我聯絡,我會告訴你到底遊戲怎麼玩。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來豐富小朋友的家庭藏書了!」

當時我也沒特別注意,不過他有個朋友(A)好心在他的FB上回說這類似老鼠會的活動,他覺得不是,覺得只要自己的出發點是良善的,那就夠了。

最近,在自己親近的家人FB上,看到了同樣的訊息,所以,我就把聽到的資訊也回給他。結果有正義之士(B)出來發聲了,說這只個遊戲,目的是交換書而已。

這個反應倒引起我去深究的興緻(我承認,我猜想他是一個上線,所以我的言論打到他了)。

OK,換書的確是不同的點子;收到陌生人的禮物也是好點子;但更吸引的人是不是:小小的付出可以得到大大的回報? 我不否認,參與活動的人大多抱著好玩的心情,但我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參加了這樣的活動,沒有收到任何東西,心情是不是會不好?如果我真的看得很淡,那當然無所謂;如果我會介意,那我又何必打著只是好玩這種看似道德高尚的口號呢?就如同最一開始的那位不認識的A所說:「所以,只要抱著捐書的心態就好,不要想一定會有36本書的驚喜」,又說:「這個捐書活動不錯,你可以參考看看」,然後貼了個基隆市圖書館辦的捐書活動,捐三本書可以得到海種館的門票,這真的沒有比較好嗎?

說一下我聽到的玩法:第一個人(甲)參加活動,他必需寄一本書給他的上上線,這個甲再去找六個人(乙1-6),這六個人必需各寄一本書給甲的上線,而這六個乙,分別再去找六個人(丙1-36),這幾個丙,必需各寄一本書給甲,這就是甲可以得到三十六本書的原因。

這樣真的不是老鼠會?先加入者的獲利來自於後加入者的貢獻,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我又再想想,這個和 462 - 來交換明信片吧 有什麼不同? 答案不應該是明信片價格較低,因為合不合理不是看價格的高低,而是看整個流程的合理性。交換明信片的先決條件是我必需先寄出五張明信片才能獲得收到明信片的權利,而會寄明信片給我的,不一定都是比我後來加入的人,所以不會是後來的人提供東西給前面的。而且也不是你加入就可以無條件一直收到明信片,是你自己也要寄出明信片才可以得到相同的機會。這樣的流程是不是看起來合理多了。

有時,就會感嘆有些人,以為自己有愛心,無所求就OK,但卻沒停下來想想看自己作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一件好事。你要加入活動,是不是就得拉下線,你能給下線什麼保証?我幫你打開一扇門,剩下的要靠你自己去努力了?呵呵,好個換書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