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我現在是指數投資的信徒,但偶爾還是會想找些投資書來看看不同的觀點,這本就是在圖書館碰到,想說看看他有什麼不同說法所借的。

  • 他說現在所看的基金評鑑指數其實都不合用,原本的指數是針對封閉式基金所發展出來,但現在市面上大多是開放式基金,所以根本是用錯誤的指標來看,怎麼可能會正確?
  • 現在投資前,都會作投資風險的評估。不過作者認為這應該是靠自己的目標數字、投資本金以及投資時間,來算出自己需要的年化報酬率,從而決定投資讓是積極型、穩健型或保守型。而不是現今認為我們的個性如何,就決定了我們的投資策略及標的。所以他認為正確的基金投資之道,是取決於投資人在事前的「投資計劃」以及認清自己的「投資能力」,再來決定自己在過程中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 關於基金經理人無法打敗大盤的說法,他認為不是這樣,他認為是開放式基金的經理人無法讓淨值穩定上揚,他認為開放式基金必定會隨市場波段漲跌而起起伏伏,所以才不能打敗大盤。
  • 關於投資股市的風險分散,他認為投資者如果是小散戶,當決定要買股票的時候,應該是基本上已經作好資產配置了,也就是,應該已經把錢分配在現金、儲蓄,和其他低風險的投資上,最後才有這些餘錢來作股市投資。那麼手上這可能是 20%的資產拿來作高風險投資時,應該集中資源,來讓投資積效發揮。
  • 投資股票理應是為了扶持好企業,在股價偏低時,幫助他一把,等到股價漲破不合理價位時,我又逢高出脫,不要讓它漲太多。這當中的投資價差,就是我協助好企業成長的基本利得。

 

他說的封閉式基金,雖然我以前開始投資時有聽過,但也沒有真正研究內容,趁這次來看看。所謂封閉式基金感覺是在募集時就先設定好要募集多少單位,發行後就不再變更,所以一開始有多少單位,最後就仍有多少單位。「最後」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封閉式基金好像會有一個結束的時間(找到了,叫「封閉期」),時間到了再清算拿回錢的樣子。基金的單位一開始似乎是跟基金公司買的,中間的時間則是在股票市場上買賣,只是在股票市場上買賣時會出現折價或溢價,而不是按照基金淨值去買賣。這樣的差別是,基金公司一開始就是拿到他要募集的錢作為投資管理之用,之後基金單位在外的流動就跟他無關,到了期末結算淨值的時候,所有成敗就是基金經營人的功力表現。那開放式基金呢?他的基金規模是可以變動的,投資人隨時可以買賣單位,這樣造成什麼樣的狀況呢?一個基金經理人的績效很好,手中持股股價大幅上揚,因此淨值由10元上升到12元,這時很多投資人看到搶著上車,所以基金湧入大筆現金,事實上可能這個經理人要作的事是逢高獲利出場,結果這時湧入一堆現金,但基金開始的設定可能有規定持股不能低於基金的某個百分比,這造成經理人不但不能逢高出場,反而還需進場追高。基金淨值低時,經理人也許會覺得是投資的良機,但因淨值低,投資人開始贖回,為了應付贖回壓力,經理人只能忍痛認賠出場。作者認為就是這樣的狀況造成開放式基金淨值的變動並不能真正反應經理人的操作能力。當然我也想過投資人的想法可能和經理人一樣,逢高想贖回,逢低想投資,我在猜可能是這樣的量相對比較小,所以被忽略不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屁啦屁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